赵琛主旨演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

2023-03-07 15:07:03 长城人

1.jpg

赵琛教授在2020中国长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


2020年11月1日2020中国长城论坛在美丽的敦煌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长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发表主旨演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

赵琛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长城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从全新的视角论证了长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

2.jpg

赵琛教授从:一、长城维护中华先进文化繁荣昌盛,二、历代兄弟民族共同建设万里长城,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丝路长城,四个方面论述长城文化

3.jpg
赵琛教授论证长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

一、长城维护中华先进文化繁荣昌盛


10月29日,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这是国家文化的重要战略布局。长城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之下,长城研究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赋予长城新的时代内涵。

4.jpg
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嘉宾与长城专家学者


(一)长城加速“汉文化”的形成 在这伟大的“墙”里面有了我们——汉人

这“长墙”是国家秩序。它规定了兄弟民族之间可以在关口里交易,不要抢。它保证了国家秩序不乱,保住了中华传统文明,保护了中华民族精英血脉在“墙”里面繁衍生息。正是因为在这伟大的“墙”里面有了我们,才有了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明!

5.jpg


“长城加速汉文化的形成,


在这伟大的墙里面有了我们——汉人”


6.png


小河口长城 赵琛航空摄影


(二)长城使中华先进文化得以延续

汉民族的形成与长城修建息息相关。公元前214年,秦连接了东周列国的长城,可是秦成为中央政府仅仅只有十五年。之后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其实汉族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称呼,是匈奴、突厥等兄弟民族对长城内的我们的一种称谓。“墙”里面的是汉人,“墙”里面的中央政府最终形成了中心文化、先进文化,也就是汉文化。


7.jpg
琛教授讲解长城使中华先进文化得以延续
8.png
甘肃玉门关汉长城 赵琛航空摄影


(三)汉族不是血缘概念 汉族是国族概念

汉族不是一个血缘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汉族是国族。汉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的精英。

长城见证了汉族文化的形成,兄弟民族改汉姓,在中国很普遍。据《史记》所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当时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冒顿子孙遂姓刘氏。当时,匈奴贵族有很大一部分在归顺汉朝后被赐姓为刘,经过融合,现在我们已很难分清楚具体哪个刘姓是匈奴族了。清代爱新觉罗氏现已很普遍地改为肇姓、赵姓、金姓。

9.jpg

“汉族不是血缘概念,汉族是国族概念”


10.png

辽宁锥子山长城 赵琛航空摄影


(四)中华民族千年南北大迁移、大融合 

长城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物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南北的大迁徙、大融合从未中断过。汉武帝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为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多次移民实边,最多时从中原迁徙七十多万人口到边疆地区。明朝政府从江南移民来守长城,守城者只能在长城以内分田。随着分久必合而再次统一后,长城两边开始通婚,形成了长城两边皆是家乡的局面。

辽宁段长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明朝戚继光率三千义乌兵来守长城,然后建村、建城、守城。当时的每个敌楼都是用家族姓氏命名的,有张家楼、李家楼。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允许明朝守城将士、军户迁到长城外定居。长城南北可以通婚。所以说长城从某种角度呈现了一种血缘关系——是民族大融合的见证!清朝乾隆年间(1764年),还曾派遣4000多锡伯族军民从辽宁沈阳西迁,行程上万里,最终抵达伊犁河谷,进驻察布查尔18处卡伦屯垦戍边。明朝以后与长城有关的大规模迁徙现象有走西口,闯关东,由此在东北产生一个名词:回关里家。

11.jpg


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嘉宾与长城专家学者
长城内外这种称呼是从汉族帝王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根据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原来称长城内外,现在更适合称长城南北、长城东西!
二、历代兄弟民族共同建设万里长城

(一)兄弟民族共修长城才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

提起万里长城,很多人认为只有汉民族修建了长城,这种观点比较片面,实际上很多兄弟民族都曾修筑过长城。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入主中原的各民族统治王朝为了保卫统治的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也都相继修筑了长城。直到以后的辽、金、元、清各个兄弟民族入主中原的时期,也都修筑长城。

12.png
自春秋战国开始修长城,中国人由南到北迁移、民族间互相融合,我们同是长城下的民族,我们同是长城人!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魏书·太宗本纪》等记载,其大规模修筑长城,约二千余里。
北齐(550年~577年)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史·齐本记》等记载共修建六次长城,合计五千余里,山海关、黄崖关、山西吕梁等均有北齐长城遗迹。
隋朝(581年~619年)是汉族与鲜卑族共建的政权,《隋书》记载:隋文帝五次修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13.png
宁夏盐池双线长城 赵琛航空摄影

到了北宋(960年~1127年),中国历史处于宋辽西夏金的割据时代。实际上宋代长城地区大部分被辽控制,宋、辽交界处就在华北大平原上,无险可守,所以宋王朝不再修筑土石长城,转而自保定以北至海河口一线连接水网,修建了一条其深度既无法行船又无法徒涉的“水长城”,并在沿线建筑了一批城堡来预警、守卫。

金朝(1115年~1234年)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长城也称金界壕,约5500公里长。由此少数民族政权修建的长城已达上万公里。
清朝(1636年-1912年)沿用了历朝长城,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且颇为有名,但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且地域跨度之大是空前绝后的,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包括蒙古和汉人交界的长城,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14.png
清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在宁夏长城扎营安定堡遗址

赵琛航空摄影

在修筑长城的历史上,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了汉族统治的朝代。因此长城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我们都是长城人!长城不是国境线,是兄弟之间的院墙,长城是民族脊梁! 
15.jpg
“长城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
(二)兄弟民族修筑的防御工事首次被国家认可纳入长城体系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方案》,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其中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其中北魏、北齐、西夏、辽和金界壕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修建的长城,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将兄弟民族具有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都归纳到长城概念中,大大丰富了长城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长城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融合成国族的墙;长城是凝结了中华民族众多历史文化的墙;长城是生发中华民族自信的理论依据的墙。

16.jpg

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嘉宾与长城专家学者

(三)长城的保护应作为一个整体

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汉长城是把秦长城的燕国部分、赵国部分连接起来,又建立从内蒙古到甘肃、敦煌和新疆这一段。明长城是放弃了对汉长城西北大部分的管辖,西起嘉峪关东到辽宁虎山,以北齐、北魏、秦、汉、隋时期的长城作为基础,并且修建南方长城。清长城沿用了明长城的基础,拆掉了辽宁境内的长城,在新疆沿用了汉、唐军事设施,新建了新疆的卡伦长城。

长城历朝历代都在延用,是层累性的历史建筑,我们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与世界文化遗产评价体系不一致。中国长城早在1987年就已经是世界遗产了。世界遗产是系统评价,而国保、省保、县保是单体评价。汉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一线相连,同属于汉朝丝路长城的边关重镇,在历史上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玉门关直到长城申遗27年后(2014年)才成为世界遗产,而阳关目前还是省保。长城单体的评价方式让我们出现“忘祖现象”。忘记了战国长城、忘记了汉长城、忘记了长城附属设施。目前国内只将明长城保留完整的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为一个线性的建筑,从空间上和时间上都不宜采用单体评价。中国境内的、历朝历代的长城资源全部是世界遗产。

17.jpg
“目前我们国保评价体系与世界文化遗产评价体系不一致”
18.png
汉长城阳关遗址 赵琛航空摄影
19.png
汉长城玉门关遗址 赵琛航空摄影

同时,碳-14取古样的位置决定着测出的年代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文物等级的评定。长城考古很难,边疆长城考古更难!只要烽燧驿站水源未干,历代中央政府反复新建扩建,始终使用,汉、唐、清和民国一直层累性建设并沿用的主权意义远大于文物鉴定的固定的一个年代的意义!

20.jpg

“长城历朝历代都在延用,是层累性的历史建筑”

21.png
汉、唐、清、民国一直沿用的新疆哈密了墩烽燧  
赵琛航空摄影
22.png
汉、唐、清、民国一直沿用的甘肃金塔居延遗址  

赵琛航空摄影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


(一)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在多个场合重点阐述此概念,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多么重视中华民族团结和融合。

23.jpg
赵琛教授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迫切需要长城文化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不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因此长城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好的载体。

长城能够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

长城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中国社会与历史的结晶,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中国人长期创造形成的独有的精神遗产。

(三)长城文化的挖掘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长城学基础之上

长城学术界多年来认为长城是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降水量线吻合。中国长城研究院通过近十年的实地考察发现,这种说法不严谨,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1)长城不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长城是从民族冲突线发展到友好汇聚线

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地域的楚长城,山东省的齐长城,山西省、陕西省的魏长城,河北省的中山长城,湖南和贵州交界的明南长城都不在分界线上。

更重要的是,汉长城在新疆段、甘肃段也不在分界线上!明长城从宁夏段到嘉峪关段也不在分界线上!由此这种思想明显不能涵盖中国长城的全部,没有说服力。

(2)长城不完全与400毫米降水量线吻合,长城从文化分界线发展到文化融合线

24.png
长城不完全与400mm降水量线吻合。400毫米降水量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400毫米以上适用于农耕文明,400毫米以下适用于游牧文明。分析结论:这条线约6000多公里,只有金代的界壕、阴山附近的长城少部分吻合。

中国长城研究院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支国家级长城学研究专业队伍,勘定课本上错误的长城知识,致力于长城学术新发现。

25.jpg

长城文化在1935年、1984年两个时期大规模爆发

(三)长城文化从物质到精神

长城文化是凝结在建筑之中又游离于建筑之外的。长城文化是传承和传播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作品、科学技术之中。

长城文化在两个时期大规模爆发,完全是中华民族自发的吼声与行动。

一是1935年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

二是1984年习仲勋、邓小平号召“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长城文化是中国独有的“精神旗帜”。


26.1.png

1935年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所作

“不到长城非好汉”

27.jpg
1937年平型关大捷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四)长城文化与长征精神结合的国家文化公园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的

在中国的版图上,长城贯穿东西万里,大运河绵延南北千里,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公园,能揭示中华民族形成的起源和中国文化形成的原因。长征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是为了体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清晰的展示新中国诞生的历程。

长城是民族自信的载体,长城文化的核心就是自觉、自信、自立、自卫、自强。


28.jpg
赵琛教授讲解长城文化的核心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丝路长城


我们要站在一个国际的视野,从人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长城。
(一)长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契合的就是丝路长城

在我国众多长城资源中,最能体现长城开放包容,连通东西精神的就是丝路长城。长城和丝绸之路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一个纵贯千年,一个连通古今,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民族往来方面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千多年来丝路长城的反复修建就是为国际商队护路,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从甘肃兰州到新疆乌恰丝路南线走向与长城高度重合,长达2000多公里,足见陆上丝路对于长城的依赖。丝绸之路在长城的护佑下,成为中华文明连接西域的文明纽带,使得丝路长城沿线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高热度地区。 

丝路长城是保护丝绸之路畅通,维护世界和平的设施。

29.png

中国长城研究院丝路长城考察地图


丝路长城是中华文明张开的臂膀,是伸向西域的文明手腕。


30.jpg


丝路长城地图

汉长城从肩水金关、玉门关、阳关分别向西继续延伸。


史学界认为唐代、清代强胜不用修长城,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先生认为“两汉、北魏、唐朝不修长城”这些论点影响很大。1907年关于,斯坦因等盗取敦煌遗书的史实,吕思勉先生时年23岁,应该是知道的,但是斯坦因是顺着长城而来,而且在长城的烽燧盗取了大量文物与汉简,这个史实吕先生可能不知道。


31.png

甘肃阳关汉长城遗址  赵琛摄影


丝路长城西起点的新发现:

32.jpg


33.jpg


“中国长城研究院新发现:丝路长城四处西起点”


九十年代末国内普遍认为别迭里烽燧是长城最西端。我的团队先后6次考察新疆,第5次考察在别迭里河的南岸阿合奇县东侧山顶发现第三次文物普查没有发现的长城资源,墙以山为险,烽燧哨所遗址清晰可见……


34.jpg

35.jpg

新疆阿合奇县新发现的长墙烽燧

赵琛航空摄影
36.png

以别迭里烽燧(北纬41°10‘04“,东经78°44’22”)为基准


37.jpg

相比较公主堡烽燧(北纬37°19’17.7”,东经75°17‘51.0“),经度相差3°26’31”

38.jpg

相比较江尕勒烽燧(北纬37°47‘11“,东经75°14’2”),经度相差3°30‘20“,从经度上看江尕勒烽燧比公主堡还要偏西。粗略计算得到结论,江尕勒烽燧比公主堡长城资源偏西7.3公里,比别迭里长城资源向西偏约389.1公里

39.png

而乌恰县烽燧(北纬39°71,东经74°71)比江尕勒烽燧还偏西约5.55公里

(二)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之路,更重要的是精神之路

1.守长城供关公 攻长城供孟姜女 形成两大民俗和文化遗产

各兄弟民族,守长城供关公,攻长城供孟姜女形成民俗。长城关口内守城者都信奉儒释道三教,关帝庙宣传忠义,孔庙和魁星楼宣传友好和平。长城关外则是攻城者,修的是孟姜女庙,意欲哭倒长城,打破藩篱。清朝入关前,供奉孟姜女庙;而入关后,将关公封为关帝,这一变化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40.png
长城关内有关帝庙、文昌阁  赵琛航空摄影
41.png
长城关外有孟姜女庙


2.丝路长城保护佛学文化进入中华开枝散叶

从古至今,中国长城在以丝绸之路为起点的“一带一路”,开启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最灿烂的艺术之门,是中华各民族一同构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共同体的“世界合约”。

42.jpg

“丝路长城保护佛学文化进入中华开枝散叶”

43.png
敦煌莫高窟长城  烽燧 赵琛航空摄影 
44.png
山西大同长城  云岗堡 赵琛航空摄影 


3.在丝路长城的庇护下,西方文明传入中华

各民族之间的分歧在历史的流转中逐渐融合,形成了相似的世俗观念和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5.png
山西大同摩天岭大单巴天主教堂与长城结合

本次论坛选在敦煌举办意义深远。敦煌拥有最为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敦煌是文化圣殿,人类敦煌,与我们“长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高度契合。自张骞凿空西域,西汉“据两关、列四郡”,从张掖开始,延伸到酒泉、敦煌。敦煌就像中华文明伸向西域的手腕,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华文明由此远播欧亚,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敦煌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已经成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重要象征。

46.jpg

“万里长城永不倒!
47.jpg


全场响起6次掌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万里长城永不倒!

本文由“2020中国长城论坛”赵琛教授主旨演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录音编辑整理。




内容编辑吕东珂

统筹:高路

摄影:高路  彭程 

版式设计:乔羽婧 张梓桐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